继“刷脸”之后,声纹识别也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近日,平安科技和金融壹账通联合项目组与广发银行签署了声纹核身项目,将在银行预防欺诈、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发挥作用。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发文,决定将支付技术产品认证扩展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并确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该认证目录中也包括声纹识别系统。(见12月2日《科技日报》)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流行技术之一,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不管重不重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们其实普遍担心人脸识别不安全,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极有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如今,声纹识别又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根据上述报道,目前,声纹识别已经在部分银行开始使用,登录手机银行APP,开启声纹验证,用户只要准确说出随机动态码,系统录制语音信息、验证声纹及随机动态码后,就能进行转账、支付等交易。虽然声纹识别跟人脸识别一样快捷方便,但能保障安全吗?

声纹是生物识别特征的一种,是在说话人发声时提取出来的、可以作为说话人的表征和标识、能与其他人相互区别的语音特征。虽然有专家说,人在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舌、牙齿、喉头、肺、鼻腔的尺寸和形态不同,所以任何两个人的声纹图谱都有差异,但是同一个人的声音也具有易变性,受身体状况、年龄、情绪、伪装、不同麦克风、不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识别性降低。

生活中声音相似的人很多,有些配音演员还可以模仿他人的声音,用声纹作为金融产品认证会不会很不安全?相关人士解释,配音演员的模仿声音听起来相似,不等于声纹相似,声纹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9%。既然不是100%,就意味着风险还是有的,大额支付时更要充分评估和注意。

人脸、指纹、掌纹、声纹、基因、虹膜、步态等个体生物信息高度敏感,它们伴随我们终生,不可更改,如果被商家强制、过度采集使用,一旦泄露,其破坏将是毁灭性的。

声纹买卖会不会成为一门生意?这些年有诈骗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老板声音,欺骗员工转账到指定账户,屡屡成功。因此,推行“闻声识人”须谨慎。(何勇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