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卷起来的巨幅地图,两袋沉甸甸的新书,8月22日21时,30岁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士姚燕萍成为2023上海书展送走的最后一位读者。“今年第二次来书展,前一次没买到‘费代里奇’帆布袋,最后一晚弥补遗憾。”《超越身体边界》《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真理》《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最后一个夜场购入20多本书,小姚收获满满,“不重,平时我去图书馆借书,习惯了。”


(相关资料图)

书展最后一天,暴雨没有阻挡读者。恰逢七夕,会场不乏携手同行的青年读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位的诗歌墙,邀请读者把一页页诗歌带回家,“以诗歌的名义,祝大家七夕快乐!”

诗,到了读者的手里,散落城市不同角落。“上海书展,七夕,我们在一起……”诗歌墙上留下读者的留言。

中央大厅,“相约星期二”音乐会以悠扬乐曲送别读者。浦江之滨“外滩之窗”的大屏为城市阅读亮起,“致敬阅读,感恩读者”。

四川主宾省展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陈列在醒目位置。108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生于成都、长于华西坝,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今年8月20日在京逝世。在上海书展遇到这位世纪老人的传记,不少读者驻足。

上海外文书店展区,不少读者弯腰在书架上挑选原版绘本。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外文书店推出“你选书 我买单”活动,准备了2500余册原版书籍。“没想到来书展可以不花钱带那么多原版绘本回家”,市民刘女士一口气选了最高额度15本。“需要袋子吗?”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馆员为她熟练办理借阅手续,取出袋子装书,还放入一个熊猫玩偶,让她惊喜不已。

“童话故事里的写作游乐场”分享会上,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带领小读者从一颗种子开始,画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迎来田鼠、蚯蚓、小鸟……“变成一幅画,是写作的开始。”她号召在场小读者的家长,“多带孩子走进自然,细细观察身边的风景,记住其中的美好。”

参加完“行进的风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分享会,作家小白匆匆赶到《譬如登山——我的成长之路》新书推介会现场。和他一起向读者介绍散文家、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这本新著的还有毛尖、陆灏、王为松、周立民等沪上作家、学者、出版人。88岁的王充闾通过视频与读者分享读书之道:“阅读要深化,切不可满足于手机、电视、刷屏,只是搜罗一些信息,必须静下心来读书,体现深度追求;读书要博览与精读结合,应该有独特的领悟,不能满足于当‘两脚书橱’。”

王充闾曾为《万象》顾问,为这本在读者界卓有影响力的杂志撑起一把伞。“王先生为《万象》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包容我们这些‘出格’的作者。”小白说。“我是从《万象》杂志‘出道’的。王先生的文章是白描式的、返璞归真,他的大地性让他的攀登一直存着泥土气。”毛尖说。王为松记得,自己还是《语文学习》杂志一名年轻编辑时,看到王充闾的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寄出一封冒失的约稿信,很快接到一个电话,“你好,我是辽宁的王充闾”。周立民说,在这本书里读到王充闾的书生本色、理性精神。主持活动的辽海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柳青松发现,台上以他为界,无意中分成上海人、辽宁人的阵容,“辽海,或许就是辽宁与上海融合,又或是上海欢迎辽宁来推广阅读。”台下响起笑声、掌声。

今年,上海书展进一步面向全国开放办展,吸引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主会场入场近30万人次。延续历年传统,书展继续为读者提供快递寄存、导览导购、便民医疗、母婴照料、餐饮休闲等服务。场内外活跃着137名志愿者,现场咨询服务点、志愿服务岗亭接待读者超15万人次,邮政服务和包裹寄存近6000单,医疗服务近40次,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41.47%。

今年,上海书展首次在福建三明开设分会场,吸引5.3万人次参与,10余场讲座受到三明市民追捧,团购及零售码洋超过440万元,有力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提振全国出版发行行业信心,实践了“让上海书展真正成为服务全国的文化大平台”。

开展前一周,上海书展指委会办公室发出倡议,2023上海书展为涿州受淹图书发行企业纾困助力,上海市民读者积极支持受灾参展机构。书展闭幕后,主办方将兑现读者每购买1张门票,主办方捐出1元票款的承诺,部分参展企业也解囊相助,捐出书展期间相应销售收入,上述款项将在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上海书刊发行行业协会执行定向捐赠。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上海书展再相约。

本文作者:施晨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