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市教育局主办的“世界的贵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非遗展演暨高峰论坛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嘉宾们汇聚一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献言献策。


(相关资料图)

解燕致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解燕在致辞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的机会,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少年间的人文交流,通过非遗讲述贵州发展故事,传播贵州文化、展示贵州形象、发出贵州声音,不断推动贵州非遗及其产业蓬勃发展,释放非遗品牌能量,让中国文化、贵州文化走向世界,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大舞台,推动世界非遗事业创新发展。

贵州师范学院校长韦维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使命。她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校地企”等多方协同的力度、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文旅融合、非遗经济、非遗传播及非遗数字创新等新课题、新领域、新态势的智库研究、智库服务与智库创新,为多彩贵州非遗魅力的保护链、传承链与价值链的协同转化贡献更多“贵师院力量”。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学者SitiSalinaBintiMustaki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意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研究员高舒依次作主旨发言。

非遗展演环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黎平县肇兴镇中心小学、独山县第一小学、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带来了《笙·生不息》《侗族文化:服饰、手工秀》《三酸飘香美名扬》等非遗节目,通过“国际化”的方式向在场嘉宾讲述贵州非遗故事。同时活动还特邀泰国文化艺术团带来《孔剧-神话选段》表演。精彩的展演节目让现场嘉宾沉浸其中,领略非遗魅力。

非遗展演

在接下来举行的高峰论坛中,马来西亚籍嘉宾DatoSabarudinBinMohd,泰国籍嘉宾KITTISAKKERDARUNSUKSRI,印尼籍嘉宾MerryDeboraSolaiman等2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非遗交往交流、传播、价值、艺术特色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深度探讨,在思想交流、经验分享中为新时期国际非遗探索与研究、传承与保护、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创新的实践启迪。

“职业院校是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和文化创意平台,非遗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优质特色资源,对外文化交流是传播展示非遗的重要渠道。展示非遗时代魅力,彰显非遗时代价值,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服务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战略优势,三者的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陆勇昌研究员在作题为《贵州非遗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发言时说。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喻琴在进行题为《湖北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助力青少年非遗教育策略研究》发言时表示:“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需要探索其与学校、各类博物馆、文化研学旅行、社区的深度合作模式,建立新共赢机制,寻找新协同途径,进而推动其公共教育和社会服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桑海伟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地校合作”的实践成效与创新展望》分享中表示,“通过数字赋能,‘地校合作’,能助推非遗融入现代消费习惯和传播体系,推动非遗的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裂变新业态、新场域、新成效,促成非遗资源有效融入教育、研究、产业与社会发展。”

据悉,本次论坛以“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发展研究、非遗教育的类别与目标研究、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的非遗教育研究、非遗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研究、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非遗与‘一带一路’研究、博物馆与青少年非遗教育研究、其它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相关选题”为选题,共邀请到贵州省知名文化学者余未人,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陆勇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李康化教授等105位专家参加论坛,共同研讨非遗保护传承应用等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索非遗教育的创新实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潘晓飞

三审 岳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