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湖州是2020年,那一年南太湖度假区的太湖龙之梦乐园一期还没有完工,在还未建造完成的太湖古镇前,太湖龙之梦所打造的大型水上表演依然吸引了不少游客。


(资料图)

湖州的日新月异是能直观感受到的。

三年后,我再一次来到湖州。

傍晚华灯初上,带着故地重游的想法,我又一次来到南太湖新区。

下车的地方是圆梦大道,靠近龙之梦广场,和龙之梦会议中心相对——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性建筑。三年时间,隔湖相望,太湖古镇已显露雄风。

百米古镇沿湖排列,中间有廊道连接,沿湖的店铺招牌霓虹闪烁,映衬着一派红红火火的人间烟火,古镇的水舞秀再次在我眼前上演。

故地重游,毫无疑问,湖州是在变化的。

但湖州的内核,亦有坚定而不变的东西。

几次写湖州,都难以忽略湖州非同寻常的“吸才”体质——被万亿级城市包围的浙江湖州,凭借着近年来政府对于人才大手笔的投入和揽才魄力,人才导入的成绩非常抢眼。

连续16年湖州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常年来每周举办一次人才恳谈会;今年湖州又提出打造“青创新城”,将每年的“520”设为湖州的人才日……

这时候,我们也在想,长久以来,湖州构建了一张政府与人才紧密联系的大网,如何让这张网有更大的力量包罗万象?

深化“校友经济”,这是一个隐藏副本。

解锁这个新副本需要一串数字:0827。

从2023年8月27日开始,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周日,被设为“浙江大学校友日”在地级市层面设立985高校的校友日,湖州是首创。

设立“校友日”是湖州给浙大校友的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也是一种特殊礼敬,意味着湖州愿意为浙大校友建立更为牢固,更深远的情感纽带。

01.

浙大的“情义”

70万校友:从情感共同体到发展共同体

国内率先提出并发展“校友经济”的城市是湖北武汉。

2017年,武汉将城市、地方高校和校友三方拧成一股招商之势,率先开创了“校友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政府报告中显示,2017年,武汉校友项目签约金额达到1.3万亿元,占招商引资总金额的一半以上。

而后几年,各大城市都开始发力“校友经济”,以“校友圈”串起产业链、生态链,高校校友的力量在经济环境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这股“第二故乡”的情怀力量。

2019年,浙江大学湖州校友会成立。

虽然校友会成立只有4年时间,但浙大和湖州的合作由来已久。

2006年7月,湖州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标通过实施“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1个实验区、构筑3大平台、推进8项工程、实施百个项目),深化高校与政府间的紧密合作。

截至目前,双方实施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1600余项,合作专家教授近500名;浙江大学与湖州企业联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项、省科学技术奖励38项;累计引进浙江大学及下属学院、研究院共建创新载体43家。

毋庸置疑,湖州与浙大的携手,是湖州开启“校友经济”至关重要的一步。

原因是,纵观以发展“校友经济”见长的城市来看,比如武汉、重庆,这些城市都有知名高校的加持。就这一点上来说,湖州并不具有优势,湖州的高校资源并不算多。

但湖州主动“拥抱”浙大,让湖州拥有了优势。

8月27日,湖州举行了浙江大学全球校友会峰会。当天大会上,300多位在湖州发展的浙大校友齐聚一堂,他们大多以学长、学弟,学姐、学妹称呼彼此。

有一位2003届的校友告诉我,在浙大,浓厚的“同窗情谊”始终根植于校友们的心里。

走进浙大,你很难不被校友与学院之间的“情义”打动: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永谦数学大楼、李作权学生活动中心、周厚复化学实验大楼、紫金港校区图书馆……这些由校友捐赠的建筑,矗立在校园各处,渗透进每个浙大人共同的校园记忆里。

很多人或许都没意识到,在中国创新创业大军中有一股强劲的“浙大力量”。

在2016《胡润百富榜校友会特别报告》中,浙大以38人排名第一,超过了清华、北大,有浙大首富史玉柱、80后白手起家的王麒诚、吴艳夫妇、步步高段永平和绿城宋卫平等。

榜单中透露出一组数据:71%浙大毕业的企业家将企业总部设立在浙江。

这些在浙江大学接受过教育熏陶,对浙大有着特殊感情的“校友”一方面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带回母校,一方面助力母校的学科建设发展。

比如步步高的董事长段永平和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就曾以个人名义联手向浙江大学捐赠4000万美元,这也让段永平校友成为之后数年里个人一次性向母校捐款最多的校友。

从求学到创业,70万浙大校友在泽被未来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使得“浙大人”对校友有种心照不宣的相互关心和支持。

“校友情结”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情感共同体”演变为“经济发展共同体”,毫无疑问,这种凝聚力是地方发展校友经济必须具备的特质。

02.

湖州的“爱意”:

人才与诗人笔下的“家”

已经在浙大毕业17年的齐洋是这份“凝聚力”的共享者之一。

在2010来到湖州创业之前,齐洋在美国硅谷工作。“那时候在硅谷工作的浙大校友大概有六七十人,大家每周都会聚一聚。”在异国他乡,“浙大人”的身份是齐洋心中的情感寄托。

在打算回国创业时,齐洋的首选地是浙江。

而吸引人才,湖州非常强势。

那一年是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启动的第二年。

2008年,“南太湖精英计划”的发布让湖州成为浙江省首个启动海外引才计划的地级市,而“南太湖精英计划”诞生的契机就是因为湖州率先嗅到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人才回流的趋势。

当时在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内,湖州正在大力引进海外创业型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政策中明确提出,“对于符合要求的人才,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来到湖州创业的第一年,齐洋就拿到了300万的顶格支持。虽然在如今看来,一次性给出300万的资金支持已经不是特别新鲜的事,但放在十几年前,体现出了湖州对人才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和揽才的决心。

2019年,齐洋创办的佳格科技从原来的触摸屏领军企业转型到了电梯物联网行业,市场份额也已经做到了行业领先。

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外,齐洋还有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湖州校友会的会长。

现在校友会一共有3000多位成员。齐洋透露,湖州校友会眼前的一个目标是在“新兴技术—应用市场—企业孵化”三者之间做好“桥梁”作用。

怎么理解“桥梁”作用?

在湖州与浙大展开合作的17年时间里,4轮的“1381”行动落地了不少“浙大系”的平台,比如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浙江大学科技园。

其中浙大科技园就是湖州与浙江大学实施第四轮“1381”行动时落地的标志性成果。

校友会人数多,涉及的行业也多,庞大的校友群体可以形成多股力量:一来把浙大研究院的领先技术推广到企业中,二来把好的项目引进到浙大科技园孵化。

“湖州校友会就相当于一支招商队伍,比如有外地的校友在创业过程中会纠结创业地选在哪儿合适,我们就会把这样的校友拉进来,向他们推介湖州,让企业家落地湖州发展。”

如今“桥梁”的作用已经初显。

齐洋透露,之后将有一个仓储物流项目落地湖州,这个项目是从外地迁至湖州的。

一位17年没有联系过的师兄联系齐洋,说最近创业遇到了一些烦心事,企业在X地发展遇到了瓶颈,那里已经没有工业用地让企业扩产了,急需将企业总部外迁,得知师兄烦恼的齐洋就把他拉到了湖州。

从给土地给政策招商、到基金招商、再到产业链招商,在招商模式不断升级迭代的当下,显然“校友招商”在湖州当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属于新时代发展下的招商模式。

在湖州创业13年,齐洋认为,湖州对企业的吸引有两大特别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做企业的选址最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区域位置。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交通便利。

身处“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内的湖州,地理位置有多优越?

这么说吧,在湖州坐高铁,20分钟可到杭州,40分钟可到南京,2024年沪苏湖高铁通车后,湖州到上海虹桥只要30分钟。不久之后,湖州将成为全国首个所有区县通高铁、所有乡镇通高速的地级市。

2.难得的好风景

湖州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在好风景中催生好经济是湖州对自己的高要求。

几千年前,唐代诗人张志大笔一挥,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说的就是湖州的西塞山;几千年后,西塞科学谷成为了科研人才眼中的“最美科研地”。

在“一园、一链、五片区”的布局中,“栖学苑”、“试研台”两个片区分别对应布局高教园区和科研院区,致力于打造“最美大学城”和“最美山地研究院”,“汇智芯”片区主要建设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

想象一下,推窗即景的景象:

云雾缭绕的山间,长长的山道格外凸显出建筑群落非同一般的气派,沿街而下,是一条条蜿蜒的山道,绿荫如海的竹林环绕四周。

清澈的山泉把眼前的绿养得格外的水润、油亮,科研人员走在山道之间,感叹好风景中的好经济莫过于此:妙从山中起,人在景中居。

03.

奔赴的“心意”:

找到一座愿意陪你玩的城市

不久之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测试基地、省工程中心等重大平台会陆续搬进西塞谷。

提到湖州与浙大的产业化成果,就不得不提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浙大校友选择到湖州工作,其中湖州研究院就是一个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研究院内开展实践的研究生有200多名,这其中大部分来自浙大。

联合浙大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研究院已经引入3名院士、顶尖专家作为战略科学家,引进技术领军人才6名、“浙大南太湖学者”8人、全职博士32人,科研人员规模将近500人。

结合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湖州研究院技术研发的方向主要围绕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仪器、智能集成装备、智能数字应用四大研发方向。

在院长许超看来,湖州政府不仅给政策,更重要的是把可供技术落地的场景给到了研究院,这就给了像浙大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创新生态。

现在,湖州的公安系统已经将研究院发明的四足机器人运用于日常巡逻中,这是国内首项在行业应用落地的四足机器人。

应用在警务工作中可以搭载喊话器,投掷器等各类警用设备,可快速穿梭楼宇、野外等未知地形,日常工作中可以实现治安巡逻、应急救援、反恐防暴,侦查取证等工作。

在今年杭州亚运会上,湖州作为协办城市之一,四足机器人也将亮相于比赛场馆中,起到治安巡逻、任务执行等作用。

四足机器人、船舶清洗智能水下机器人、无人化保洁船、医疗手术机器人……研究院落地后已经实施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1600余项。“我们遵循的目标是,产业需要什么,研究院就做什么。”许超这样形容浙大湖州研究院的“务实性”。

如今,研究院企业孵化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对接湖州新兴产业链、浙大科技园、浙大校友企业等多方资源,三年来研究院已经孵化科技企业34家,比如有高精度近超声定位系统的奥酷斯特科技、为新能源龙头企业提供半导体设备的运稳科技、中国领先的增材装备提供商融速科技等等。

在这些选择湖州创业、工作的校友们眼中,湖州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这座城市有极大的好奇心,又足够开放。

这是一座愿意陪你“玩”的城市——新的技术给市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想象力,而政府拿出开放和愿意“陪你玩”的包容心,给予了这些新技术落地的可能性。

有了这一点,这就是一座青年人愿意奔赴的创业之城、理想之城。

去年5月,由研究院发明的,一项在未知复杂环境中实现机器人成群、快速避障飞行的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

成群的微型空中机器人既可以悬停半空,又可以自由地穿梭在一片茂密的竹林,这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无人机在独立飞行时可以获取周围的大量信息,在复杂的丛林中发现障碍物后,就会自动形成可行的路线,在无导航的情况下穿越竹林。低空、密集、无规则,湖州的竹林为这一研发提供了最佳实验地。

04.

小结

湖州是净地、竞地、境地

站在区域发展观察者的角度上看,从湖州创造性地发展“校友经济”中,我们能得到不少启示。

武汉之后,不少城市跟进学习“校友经济”,比如西安、成都、南京,但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当地有不少名校资源。

高校资源不多的城市也能将“校友经济”做得风生水起的,湖州是特别的一个。

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模式创造。

一方面这种改变来源于“校友经济”的迭代发展:

以前我们所说的校友经济大多是“情感驱动”,本地区的高校校友选择回乡创业,而现在的校友经济更多的是“价值驱动”。也就是说,看到地方发展有未来、有成长空间,人才、校友们就会选择留在当地发展。

湖州,一方面其自然生态,满足了校友的心态需求。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山水相依,眼见一片绿,湖州是净地、静地、竞地,也是境地,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是一种生态。

另一方面,是湖州的经济生态,满足了校友的创业需要。有环评压力的湖州聚焦的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为校友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高校资源不多的湖州对于“校友”极为重视。

在“浙江大学校友日”成立之日,湖州市针对浙大校友,发布了创业创新的八条政策。其中就提到在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中设立浙江大学校友创业专项:

对入选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入选项目给予最高5年免租场所;对来湖创业的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给予最高25万元的创业补贴……

从专门针对浙大校友给出的政策中就能看出,现在的浙大学子,未来的杰出校友,是湖州揽才计划中锁定的重要目标。

看到湖州的用心,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香港校友会会长陈征在现场感慨道:

“在湖州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回去香港要如何和大家说好湖州的故事,讲明白湖州的优势。”

湖州的优势或许很简单。

校友经济是一座城市的“感情资源”,只要足够重视,感情到位了,愿意把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政策给人才、校友,就可以实现校友、高校和地方三者的合作共赢。

这样的湖州有胆量、有情义,怎还会留不住人才?

奔流公告 

大调研时代开启

奔流财经社联合国内高端智库

正在启动“调研长三角”活动

针对长三角城市、产业、

企业、园区、开发区

进行定制化高端调研

策划年鉴、蓝皮书出版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