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乡风文明既是乡村进步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如何深化乡村风尚转变,讲好乡村故事,推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深入人心。近年来,修水县石坳乡人大进行了有效探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一支宣讲团队”为推手,让文明教育润物无声

初夏时节,风暖物秀,在石坳乡太平岭村村头的小院里,人大代表与群众围坐一圈,召开着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板凳会。

“一套房、一辆车,加上十几万元彩礼,让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最终分道扬镳……恶俗难破、陋习难改,有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不对,而是因为大家都在做。人人都是陈规陋习的受害者,人人却又身不由己。天价彩礼成了乡村爱情的‘痛’、礼重于山成了人情往来的‘堵’、逢事大操大办成了农村群众的‘伤’。”板凳会上,宣讲团成员、乡人大代表吴星以真实故事为切口宣讲移风易俗,直陈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场人员纷纷认同和点赞。

今年起,石坳乡组织人大代表成立“板凳”宣讲队,同乡村干部、党员一道,以板凳夜话的形式,同群众围坐一起,以“自己讲身边事、身边人讲亲历事”的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讲,让歪风劣俗的“恶”浮于水面,让陈规陋习的“苦”触入灵魂,使大家感同身受、产生共情。目前宣讲团已对全乡8个村进行了全覆盖宣讲,以故事教育的形式让群众产生“代入感”,既赢得了群众对于推进移风易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又使文明教育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以“一批先进典型”为引领,让崇尚美德蔚然成风

今年“五一”期间,石坳乡花门村巢为学以“零彩礼”的方式为女儿举办结婚喜宴,现场热闹又和谐,获得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巢为学夫妇坚持言传身教,带头践行不要彩礼,被石坳乡花门村评为移风易俗不要彩礼“好岳父母”的典型,同时也被修水县妇女联合会作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向九江市进行推荐。

“之前人大代表宣传移风易俗时我觉得很有道理,女儿出嫁,看重的应该是女婿的人品,不能用钱来衡量两人的感情,更不能因为彩礼增加小夫妻俩的负担,真诚与感情是多少彩礼都换不来的。”巢为学说。

今年起,石坳乡人大联同石坳乡政府,以乡风文明为载体,通过人大代表走访、群众评议等方式,对先进典型事例人物进行评议,评选了移风易俗“好家庭”、孝老爱亲“好媳妇”、婚事新办“好公婆”、不要彩礼“好岳父母”、弘扬新风“好理事长”等一系列道德模范,挖掘好人好事好做法。同时乡村干部、人大代表通过“敲锣打鼓上门送荣誉”的方式,积极宣扬正面典型,以身边事例感动身边人,以先进典型带动周边人,使好风气蔓延开来。截至目前,已表彰道德模范16人,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以“一套普法机制”为载体,让法治理念落地生根

在石坳乡石坳村,依托代表联络站的现有资源,乡人大积极创新,构建“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律明白人广场”模式,探索用法治理念来保障乡村文明有序推进。

通过法律明白人广场每年组织的4次农村普法培训,坚持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培训,让人大代表们深入学习乡村息息相关法律知识,将人大代表培养成“法律明白人”、“法律带头人”。再以代表联络站为载体,以每月的选民接待日为契机,根据群众需要结合真实案例,由人大代表们为群众普及民法典、婚姻家庭、老人赡养、土地承包、邻里关系等法律知识,于走访交流间增强群众法治观念,筑牢地方文明之基。

“加强法律教育既是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律明白人广场’模式,开展精准法治培训,让联络站代表知法、懂法,让乡村的邻里纠纷、高价彩礼、村规民约等问题都可以到代表联络站里用法律商议调处,不仅深植了乡村法治理念,同时还涵养了地方文明气质,让乡村由‘外在美’升华向‘内涵美’。”代表联络站负责人、县人大代表梁学福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风乡俗的的形成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因素,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不存在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石坳乡人大将始终坚持,一以贯之,努力激发和调动人大代表工作活力,助力移风易俗,不断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