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无论什么时代,阅读一直备受人们重视。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现在的电子书,时下更有一些读书类短视频流行。今年4月发布的《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

从积极的方面看,与纸质书籍相比,读书类短视频有着丰富的视听元素,形式新颖灵活,趣味性强,适应当下的碎片化学习与快节奏生活,满足了读者探究图书内容和作者身份的兴趣,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悦。但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创作者的见解未必准确,几句感悟、几分钟介绍,必然难以讲清一本几十万字经典背后的哲思。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拿捏下的视频推送,无法代替自觉性的阅读学习,更无法取代读者与作家面对面的灵魂对话与心灵共振。

此外,一些读书类短视频呈现“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趋势,存在优质作品内容价值流失问题。有些视频选书与文案高度雷同,甚至直接套用出版社提供的物料。有网友提出,对于书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自己跟视频创作者往往有不一样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面对短视频的强势输出,有时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这不禁令人担忧,在这些短视频的影响下,读者会不会越来越缺失自己的思考,而把视频创作者的见解奉为圭臬。

事实上,将名著浓缩为几分钟的短视频,博主们不得不大幅删减细节与旁支内容。为了吸引流量,有的发布内容过度娱乐化,将图书内容进行拆解,用夸大、荒诞的文字或言语进行解读;有的给图书冠以浮夸的宣传语,比如“这本书让我脱胎换骨”“与同龄人拉开差距,提升认知的十本书”等;有的用哗众取宠的语言堆砌概念,网友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实际却无法深究。

读书类短视频流行是快餐文化流行的一种反映。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沉浸于走捷径所获得的满足感。一些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便看看视频版“缩写本”聊备谈资。短视频虽然形象生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受众在观看视频时,通常专注于影像,快速浏览,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长此以往,其思维容易趋于浅表化,从而造成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的下降。

木心曾在《文学回忆录》中写道:“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以浅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不是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的。况且,阅读的价值不是靠在别人面前炫耀来获得满足,更不是靠此来界定人的品格与灵魂。

阅读是一种求知求索的过程,其价值在于提高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方式,在工作、生活遇到问题时,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通过他人视角浮皮潦草地“尝鲜”,远不及自己展卷细读更能领略耐人寻味的哲理、琢磨为人处世的道理。那种沉心静气、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的爱书人自能体会。

如今,大量与阅读相关的短视频进入我们的文化生活。在它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警醒,阅读不能完全“碎片化”“速读化”。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越是好书,读起来越得下一番功夫,句句推敲,深思求索。生活再忙碌,也不妨留出一些时间,在捧卷细读中抵达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袁跃兴)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