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苏学专家王水照出新书 希望“苏东坡热”日日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资料图)

王水照先生是宋代文学和宋代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也是当今苏东坡研究的代表性名家。他编注的《苏轼选集》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钱锺书先生亦高度赞扬,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其《苏轼研究》《苏轼传稿》等影响了一代研究苏轼的学人。但王水照先生一直有一个小遗憾——他以前出版的都是学术著作,没有一本面向大众完整讲苏东坡的书。如今,有一本图文并茂、全彩印制的图书,弥补了他的这个遗憾:中华书局出版的《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王水照说苏东坡》分享会现场

近日,一场名为“王水照说苏东坡:《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的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上举行。书中,王水照先生通过十个面向、二十个话题、二十五篇诗词文章和上百幅宋元明书画,全景呈现千古文人苏东坡的思想艺术世界。其中不仅有王水照先生通俗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有其灵思泉涌时撰写的随笔短文,立体呈现了多维度的苏东坡——从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思考,到东坡诗、词、文等文学创作的阐释。阅读此书,不会再有人把“一蓑烟雨”当成“穿了件蓑衣在雨中行走”,也不会认为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是当年苏轼看到的实景。

《王水照说苏东坡》分享会现场

这场分享会由出版方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相关负责人贾雪飞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王水照的弟子、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来到现场做了分享。王水照先生由于年事已高,未能到现场,他以线上的方式与大家见面,讲述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

王水照

苏东坡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典范

王水照首先提到,苏东坡留给我们后人丰富的遗产,他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无疑是一种经典。既然是经典,就有一个不断地被后人认识、研究、阐释的过程。所以会在历史上引起持续不断的“苏东坡热”。最近形成了另外一次的“苏东坡热”。比如,舞台上有苏东坡的舞剧《诗意东坡》,有电视剧《定风波》,北京跟上海有的单位都在系统地展出苏东坡的诗画版本。现在看起来这个热潮有个特点,就是用更多的形式来说苏东坡、认识苏东坡。

对于刚出版的《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这本书,王水照说,自己原来已经在中华书局出版过一本书,叫作《王水照说苏东坡》,“这本书后来我自己看起来就有点单薄,也不怎么系统,对苏东坡的讲解仅仅四讲,完全不足以从整体上来认识苏东坡,所以我想进行一些改订。中华书局又曾经出版过我的苏东坡研究系列,就是《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这个属于诉诸系统的。所以,我在想怎样把大众阅读跟专业的研究结合起来,能够在大众阅读里边,更多地吸收专业的、学术研究的一些成果,更加有文献的根据。所以,这次做了比较大规模的增订。”

接着他分享了自己增订三个原则,“一是从我研究的著作里,主要选择能够对认识苏东坡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同时要尽量形成一定的系统,能够形成一个著作的形态。所以原来的四讲就扩展成为十讲;二是所摘编的我的论著里面的一些文字,都是我的独立见解。这样引起大家对我所发现的苏东坡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商榷、思考;三是我的这些文章是贴近苏东坡研究的前沿的。关于苏东坡的几个重要的争论问题的会议,其中还有我主动发起的,基本上我都参加了。这样有些读者看了以后会有点新鲜感,知道苏东坡在新时期以来研究史、学术史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以打开大家的思路。简单地说,就是希望能够把专业研究跟大众阅读结合起来,加强书的可读性、普及性。”

王水照对苏东坡的研读兴趣,在从读大学时期开始。“我第一次写的研究苏东坡,还是大学时期参加学校一部文学史的编写,其中关于苏轼的章节都是我写的。第一次接触苏东坡的作品,我就非常惊愕,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居然能够发挥到这个程度。当时主要惊叹于他的文学才能。苏东坡的诗词歌赋都是当时北宋第一流的。后来,慢慢地就感觉到苏东坡的意义,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方面,他实际上可以作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一种典范。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我一直说,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苏东坡,永远的苏东坡。”

在视频最后,王水照希望有一部分读者,能够从苏东坡的喜爱者身份,慢慢地转变为苏东坡的研究者身份,“使得我们日日热的‘苏东坡热’,变成日日新的‘苏东坡热’。这是我的一个愿望。”

陈引驰教授

陈引驰

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都很厉害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引驰曾在复旦旁听过王水照先生给高年级学生讲东坡,还写了一篇论文,拿给水照老师看。“老师也给我提了一些意见。这实际上就是我上的水照老师的课了。”陈引驰说,自己阅读的水照老师的第一本书,真正从头到尾读的,就是《苏轼选集》。“那是非常精彩、非常好的一本书,是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因为水照老师送了一本给我父亲,我就拿来从头到底看了。印象非常深刻,受益很多,里面的注释、小的考辨、补充的材料,都非常精彩。”

对于王水照先生此次修订出版的《苏东坡和他的世界》,陈引驰说,“这是把原初的四讲扩大到现在的十讲,关于苏轼研究的一些学术性的思考,从字词的解释到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都有,文字非常流畅,一般人都可以读。而在学术上,也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本书是水照老师的学术研究和面向大众的结合,这个特点非常明显。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水照老师关于苏东坡的研究。比如,这十讲内容相当完整,讲到了苏东坡的生平、文化的品格、人格特点、诗词文等,各个方面都有,包括散文。散文那部分,实际上可能是水照老师关于苏东坡的一篇文章缩减的。为什么呢?我记得之前旁听水照老师的苏轼研究课,他讲得非常仔细,包括字词、用典,讲到后面都没时间讲苏轼的散文。水照老师就把这部分内容的讲义印出来,发给大家,那时候还是油印的。这篇文章当时还没有发表。我当时看过印象很深刻,翻看本书就觉得可能是根据那篇来做的。我想水照老师是把他关于苏轼特别的见解、有想法的部分,都体现在《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这本书里。”

陈引驰很喜欢三个古代文人,第一个是陶渊明,第二个是苏东坡,第三个是白居易。“因为他们三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有很清楚的意识、反省和把握。不管是顺境、逆境,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他们都非常厉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要什么,然后怎么来化解这个困难,就是克服时代或者外在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从这点来说,这三个人都一样。当然,他们还是有所不同,比如白居易更加世俗一点儿,陶渊明更加欢乐一点,苏东坡也很欢乐。”

朱刚教授

朱刚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表述很克制

朱刚老师是王水照老师的入室弟子,也是研究苏轼的学者。在本次分享会他说,王水照老师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刚才说到王老师对于苏轼起步的研究是因为编文学史,他其实负责宋代部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段时间,王先生写了《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第一个为苏轼正名。他还提到,王先生研究的一些成果没有被充分吸收。比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一蓑”,还有“一犁春雨”中的“一犁”都是非常特殊的量词,我们现在形容雨量都说多少毫米,那个时候没有这种说法,而是说得非常形象,比如你穿上一件蓑衣能够遮挡的雨,就叫“一蓑雨”;春耕的那种雨,稍微大一点的就叫“一犁雨”。在《定风波》里面,写得非常清楚,苏轼没有穿蓑衣,是淋着雨走的,但是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好像大家都忍不住给他披上一件蓑衣。还有就是“老泉”这个号是苏轼的,不是苏洵的,这一点非常难改正过来。“我在大学课堂上反复地讲,有些人比较相信我,就改过来了,但是中学课本不改的话,那就很难改变。所以,王先生的研究成果,一些细小的,还没有被充分地吸收。”

朱刚说,自己非常钦佩王老师的一点,“表述很克制,点到为止、恰当好处,这对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美食,这个领域对苏轼来说很重要,不能不涉及。我们中国传统的文献,比如说政治方面的,比较靠谱,还有经济、礼制等,历代学者比较重视。而另一些领域,比如日常生活的史料,就不那么靠谱,引用、表述起来很麻烦。王先生的表述就非常克制,他说苏东坡首先是为了生存,因为他的经济条件随着他的政治身份的高低,时好时坏,但总的来说不是很好。所以苏东坡在美食方面的追求,主要是在经济生活困难的时期,用便宜的食材如何喂饱自己,同时尽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觉得王先生在这方面的表述非常克制,是一般年轻的学者难以做到的。”

《王水照说苏东坡》分享会现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