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有感觉了吗?”“有了,有了!”近日,在四川广元市中医医院的针灸一病区内,医生杨丹正在为病人耐心诊治,细细的银针扎下去,或觉穴位酸胀,或觉鼻窍立通,或觉痹痛顿消,让不少人惊呼中医针灸的神奇。

“针灸传承千年,我想让针灸走出针灸科,促进针灸在临床各科广泛使用。”对于杨丹来说,让众多病人因针灸重获健康,不仅是医生这份职业带来的责任,更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使命。


(资料图片)

以身试针

精进技艺为病人解除痛苦

杨丹出生于广元市昭化区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父亲是当地的村医,小时候她经常看到乡亲们因医疗条件有限饱受病痛的折磨,也见到过父亲用他手中小小的银针解决乡亲们病痛后的笑脸。从那时起,杨丹便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针灸医生。

针感,是指针刺以后患者及医者的感觉,在《标幽赋》中描述为“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同一个穴位,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下针的深度、角度可能都不一样。”为了精进技艺,杨丹每天都要练习针刺,甚至经常以身试针,体验针感,以此不断调整手法。

杨丹曾接诊过一位女性病人李女士,她左耳及头面部疼痛两个多月,且左眼不能闭合、嘴角歪斜,因在外院就诊两个多月无效,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广元市中医医院求医。当时李女士的肌电图提示左侧面神经100%损伤,这让她很是焦急,担心从此口眼歪斜伴随终身,再也没有曾经的漂亮容颜。杨丹接诊后,通过传统针刺、中药结合治疗的方式,让李女士损伤的面神经完全恢复了正常。

“针灸为主,手法为辅,药物跟上,锻炼康复。”杨丹将自己的治疗手法,形象地总结了出来。在医学研究的方向上,她更偏向研究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经常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小病”,如面瘫、带状疱疹后遗症、痛风、失眠、颈腰椎病等。

守正创新

传承发扬中医精神

“针灸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时代,如何做好针灸保护、传承和创新?

作为一名研究型的针灸专家,杨丹看来,要把传统典籍和精华挖掘好、整理好,才能谈传承创新。“针灸治疗尿失禁的方案,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经典文献中积攒了非常宝贵的中医智慧,需要我们熟稔于心的同时,在临床上不断去体悟应用。”

“研究针灸的沃土始终就是人民,从病人中来到病人中去,还要把传统的瑰宝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语言呈现出来,去伪存真。”杨丹认为,中国针灸,需要人民的力量加科学的力量,在实践中研究,“小病”也能研究出大名堂。“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迭代,医学也一日千里。针灸发展更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手段的流通等方式,进行更好传承。”

近年来,杨丹在《四川中医》《中国民间疗法》等刊物发表治疗顽固性面瘫、带状疱疹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文章多篇,研究大有收获,研究的道路也愈加明朗。

师承教育伴随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数千年,杨丹在带教方面同样一丝不苟,对学生总是倾囊相授。目前她带教过的学生已遍布广元市四县三区,很多都成长为地方针灸业务骨干,杨丹还经常参加送医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让自己的医疗技术服务更多的人民。

择一事,终一生,尽其责。“守正创新是传承中医药的命脉所在,我要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中医精神发扬光大,让针灸这一国之瑰宝薪火相传。”从医16载,杨丹以真学真干、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使这枚传承千年的小小银针,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