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一:历史悠久,厚重积淀

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脉所系。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也是上海最早的国立大学。经过116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几度更名、几度搬迁,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如今的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十。


【资料图】

QS2022全球大学排名位居大陆第8位(全球211位)

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专业数量列综合性大学第11位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个学科进入A类

泰晤士全球高校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排行全球第13名

泰晤士大学国际化排名国内第三

理由二:平台优越,为国育才

大学理应是肩负民族复兴,科教兴国的“先行者”。瞄准大国重器,直面尖端前沿,是一所好大学的基本特征。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国内首批标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遥感空间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新能源汽车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理由三:学科拔尖,人才摇篮

优质人才培养历来是一所好大学的底色,领先学科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同济大学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学科评估成绩名列前茅。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含在建1个)、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理由四:专业精英,社会栋梁

判断一所大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看这个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9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包括厉麟似、宗白华、梁伯强、张威廉、叶雪安、贝时璋、殷夫、李国豪、裘法祖、唐有祺、吴孟超、罗国杰、俞鸿儒、侯云德、谢家祺等杰出人物。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和学者如柏德(Bartelt)、章士钊、叶在馥、郭绍虞、杨晦、樊映川、童第周、陈铨、戴望舒、冯至、周炜良、汉.李斯特(Hans List)、谢怀栻、乔石、汪品先等曾在此任教或工作。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74人。

理由五:名师荟萃,团队引领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优秀的师资是一所大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济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4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理由六:仰望星空,放眼世界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同济大学不仅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重任,同时也是一个放眼世界的高等学府。学校是中国对德对欧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这个九月,期待与你在同济不期而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