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十年非凡成就来之不易,有太多的故事令人感动。在乡村振兴路上,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线,在科技创新前沿……无数奋斗者用实干和担当,创造了非凡奇迹,成就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我们开设“新时代奋斗者”专栏,带您一起品读崇明一批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朱小法,是一名荣立军功的伤残退伍军人,是陈家镇裕安养殖场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的牵线引进人,还是一名心系居民、服务到家的物业人,退伍四十余载,辗转变换多个岗位,但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倾注如一的心血,留下奋斗的足迹,获得闪耀的佳绩。今年,他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故事。

01


【资料图】

“朱小法,有办法”

全区首批建成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小区之一,位于陈家镇的海玥佳苑交房在即,作为中标的物业服务公司,上海富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陈物业”)的工作人员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正在进行“一房一验”工作。富陈物业董事长朱小法还有几个月就将迎来退休,不过他依然紧盯工作进度,与建设方沟通对接,丝毫没有懈怠。“发现问题提前与建设方沟通,要求整改,以此减少后续业主与建设方之间的矛盾纠纷,提升业主满意度。”

相比而言,裕鸿佳苑的居民更熟悉朱小法,裕鸿佳苑是一个大型动迁安置小区,富陈物业所管辖小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5500多户居民,富陈物业面临着物业费收费低、居民配合度低、用工成本不断增长等难题,2019年,朱小法临危受命,调任富陈物业担任董事长。朱小法说:“管好动迁小区是政治任务,也是让百姓感受到生态发展福祉最好的手段。”他迅速熟悉情况之后,开始针对问题“各个击破”。面对这样庞大的社区,朱小法分别建了4个物业管理处,安排人员分片对接管理。他自己也积极在小区里走访、调研,和居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裕鸿佳苑社区有着很多动迁小区共有的问题,如毁绿种菜、饲养家禽等情况,朱小法排摸了解每一户在小区种菜的居民,和团队一起挨个上门,耐心劝说。居民们被朱小法的真诚打动,配合物业工作,恢复了小区环境。

收缴物业费是另一个难题。此前居民黄先生拒交物业费,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催缴,得不到任何回应。朱小法得知情况后,上门了解情况。原来黄先生此前家中水管发生故障无法使用,物业工作人员没有及时上门帮助解决,让他对物业服务心生不满,因而拒交物业费。得知此情况后,朱小法代表富陈物业和黄先生沟通,并提出酌情减免当年部分物业费。以后的每一年,黄先生都十分积极主动地交物业费。担任富陈物业董事长的前两年,朱小法遇到了80多件类似的事件,最终都以真诚化解。

朱小法还设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无论在每个季度居委、物业、业委会联席会上或是每届的董事会上,对物业服务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他都一一落实整改,做到事事有回应。

此外,他积极在外奔走洽淡,拓宽客户源。裕鸿佳苑物业服务的好口碑逐渐外传,上海崇明体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研究院等单位也纷纷邀请富陈作为物业服务单位。2022年,富陈物业被评为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崇明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02

有发展眼光的养殖场场长

2017年,朱小法在裕安淡水养殖场担任场长。当时,养殖场是镇属集体企业,拥有4000余亩的传统渔业养殖,长期以来,养殖场附加值低、维护成本高,时常出现亏损;高密度养殖模式下,饲料投放量大,水环境污染严重。朱小法接手后,开始重新考虑养殖场未来。多方了解洽谈之后,他最终决定引入“渔光互补·宝岛渔村”综合产业项目。

在项目前期工作时,面对养殖户不理解不配合,朱小法站出来一一解释协商,最终取得所有养殖户的支持理解;清腾退地时,他吃住都在现场,紧盯进展施工,项目按计划建设施行。建成后的项目采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电站智慧化运维管理,年平均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成为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工程。产出绿色电能的同时,通过生态养殖和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利用光伏电能调节水温,进行水产养殖,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朱小法等人的努力下,“落后鱼塘”最终成功变身崇明“双碳”示范基地。

03

“奉献”常在心间

有着40年党龄的朱小法还是一名区人大代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时刻把人民所需放在首位,深入基层一线,关注民生,听取意见,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认真收集整理,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履职尽责。

朱小法提出的关于“如何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制止投机性流转土地”以及“加强村、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和理顺盘活存量闲置资产,优化产业结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想法与建议,是他在担任陈家镇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时,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的想法与意见,得到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区领导实事调研项目,真正能够做到人民代表为人民。

朱小法退伍前在部队表现优秀,被部队党委评为优秀标兵,并荣立三等功。如今年过花甲的朱小法仍然身形挺拔,精神饱满,他身处任何岗位,身上军人的担当本色从未褪色。“在每个岗位上,我可以说都问心无愧,‘奉献’这两个字,这么多年,一直刻在我的心间。”

记者:蒋晓燕

编辑:顾佳丽

责编:李琳、顾佳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