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进志第 166篇原创文章


(资料图)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培训、管理与辅导。

前面两篇比较像“职场人的自我管理”,如何给自己打好底子,从一件件具体事情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考虑其它成员的需要,从“高半级的层面”去看问题(或本身就的确是带领大大小小团队的领导),那么问题来了,向下或平级管理要怎么做?

分享几个培训场合里的事,虽然有些年代非常久远,却历历在目,也渗透到我的日常沟通和交流中。

1. 越处于弱势,越要主动发起沟通

有一次团建,一个项目是分成两队竞赛,每组组员又两两一小组,走过一段低矮“荆棘障碍”路。这两人其中一个被蒙住眼睛看不见,一个可以看见但不能开口说话。

我是那个能看不能说的,牵着我的“盲人”搭档,第一组到达终点,我们这队也是团队第一。

其实能赢绝不是运气,我的搭档一直不停地在说。大家赛后分享时,她说:

“因为我看不见,相对来讲是弱势,所以只能由我来发问,我也提前做一些约定,比如:"如果前面有障碍,她就要拉两下我的手,头顶有障碍需要我低头,她就拍拍我的头,我走歪了方向不对,只要她停住,我就知道需要调整方向了。’我还会问:"是不是这样走?是不是那样不行?’虽然对方不能讲话,但其实我是能得到回答的。

“这样两个一起走,并没有那么费劲。而且,我会跟其它组员说:小心,前面是矮树丛,需要蹲下来走!刚走了段独木桥,但不长,小心一点走!

“虽然我话多,但我知道对其它队员来说,还是很需要的。

“处于弱势那一方其实是需要多问的。一般来讲,越弱势越不敢畅所欲言,担心出错。但是其实自己不问,别人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帮助,也更谈不上提供帮助了。我觉得弱势开口问、开口求助,表达自己的需求,很重要。要不对方也很委屈啊:我又不知道你不知道!”

2. 谁不想赢?但不能只靠拼

有一次参加一个中层管理培训,六个小组竞赛,题目很奇特,一组指标:直线下属最多、生育小孩最多、戒指最多、纽扣最多、假牙最多……

每个组可以报自己认为的不超过 5 项优势项目,每个项目排名第一得 3 分,第二得 2 分,第三得 1 分,排在 4-6 位就不得分了。

每个人都热火朝天地贡献自己的各种“成绩”,交给其中一人汇总,再一起决定呈报哪 3、5 项。

助教将数据很快导入电脑,大家屏气等待着投影里的 Excel 表格计分、计名次。而有些数目 — A 组居然有 2 枚假牙!又惹得哄堂大笑。

老师带领大家思考:

每个组要报什么上来?是看自己是不是有绝对优势的项目吗?但是,直线下属有多少,是不是有小孩,有几个小孩,这些可不是看得出来,是不是自己组强项的。那怎么报自选的类别呢?

家里孩子、单位下属,这些是硬指标,除非你觉得自己这组这些指标都相当“硬”,比如一组 6 个人有 5 个人都家里两娃,不用问不用想,肯定没得说,可以报!但不是“硬”强项呢?

戒指和纽扣,自己数完自己这组的,为什么不可以派个人去别的组溜溜,大概心里有个数呢?这些并不难被看到的公开或公开可查数据,谁看得到,就能掌握一定的比较优势,看不到的话,就还是盲的;

大家一定感觉得到,除非有绝对优势的项目,大部分事情上都觉得还不错,但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能有优势。什么叫优势?从这个比赛来看,是每一项都拿第一、尽可能的多争取单项冠军,这是最重要的吗?其实,并不是。拿前三就足够OK 了,不需要项项争第一,但越多项在前三位置上,越会受褒奖,也就是,赢面越大。

很多指标属于热门指标,自己的数据不错,也有信心摆上台面 PK。我们刚才也说到,排到前三比争第一更加重要。你们发现了什么吗?是的,适当选冷门,也完全可以位列单项前三甲的。比如假牙。我们组才 1 颗,怎么报?拜托!总共就 2 组报了这项,2 分以上妥妥的。

这单 Case 里的博弈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竞争情报、如何分析判断获胜的重要因素等,都有丰富的启示。

3. 梯队与储备

培训里的案例题:技术能力很强的同事心思活泛,担心做不久,怎么办?

老师讲到用人的 1/2/3 原则:1 位精通,很擅长,也是绝对主力;2 个会做,质量一般,但对流程和上手 OK,如果有需要,将短期内可培训及升任“精通”,3 个知道他们在干嘛,对工作内容有所了解,不陌生。

“这既不用太担心核心成员离职,对团队会有致命的打击,也并不用全员铺上,个个都花时间学“,老师补充道。

这也是从技能梯队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当然,1/2/3 这样的配置对小部门来讲是蛮奢侈的,但核心与外围,外围与支持,这样的布局对团队输出的稳定性、新生力量培养和不断创造新的发挥空间,都是很有必要的。

让某一领域精通的同事,给其它同事做培训,一方面是带梯队,另一方面其实经由浅入深的输出,担当内训师的同事,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理论和表达能力,对团队和个体都有价值。

4. 七巧板,咋就这么难?

七巧板,常见的小物件,类似玩具,不过是没有多少人玩得好的玩具。培训师先是教每个组长拼,确保每位都学会后,下放组长到其组员那里,让组长再去教组员。

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两个成功。

培训师问:“组长是不是还记得方法,拼好是不是完全 OK?”

“是。”组长们说。

“那为什么教不会别人?问题出在哪儿?”

“看事容易做事难。”大家都说。

培训师微笑:那你们怎么都学会了?再想想,我教你们,和你们教组员间,有什么不同?我教你们后,让你们每个人完全独立地自己拼了一遍,是不是?而你们教别人呢,你们示范了,问“学会了吗?”,不知是不是担心自己说不会就显得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得到肯定答复后,你们的教练身份就取消了,坐等开花结果。但结果呢?结果你们看到,他们并没有学会,或者说,组长们,你们并没有教会你的组员。

一边被教一边在旁边模仿紧跟步骤,当然这是必要的。但如果貌似学会后并没有实际操作一次,很可能“学会“是假会,做不完整个过程,或者很快就忘记了。

学会不是看别人做,不是跟别人做。而是看了跟了后,完全由自己来做。其实也有一个很相关的说法,要检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一个东西,就讲给完全不相干的人听,如果能讲得对方懂,才表示自己真的懂了,通了。

而帮助自己完全学会一个东西的方法,没错,就是输出。让输出的压力倒逼高质量的、持续的输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