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讯 一般情况下,心脏停跳超过7分钟,人就会死亡。近日,我市一名69岁的女子却在心脏停跳40分钟后,重获新生。

“特别感谢人民医院,感谢各位医生救了我,我现在身体恢复蛮好的,能吃能动。”23日,记者在市人医心胸外科普通病房见到了69岁的郭阿姨。

据了解,8年前郭阿姨每当劳累时就会感到胸闷、心悸,严重时有明显气急,还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休息后可逐渐缓解。最近一个月,类似状况再次出现,并有加重趋势,晚上睡觉时甚至不能平躺。经过详细问诊,结合心脏超声检查,拟诊断郭阿姨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房颤、急性左心衰”,随即收住入院,进一步检查后确诊患者为 “心脏瓣膜病”,直观来讲,就是心脏“阀门”上的开关失灵了,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检查情况,郭阿姨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才有一线生机。但患者高龄且体质较差,做手术风险较高,如何确保手术进程顺利和治疗效果?市人医组织多学科会诊,就手术方案进行反复讨论,经心血管内、外科综合评估,最终确认实行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左心耳切除术,并邀请到上海东方医院肖亦敏教授团队同步进行技术支持。

“做这场手术,患者的心脏必须要先停止跳动才可以。”市人医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王建平告诉记者,心脏这个“发动机”,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部位,现在它坏了需要修理,就必须先关掉机器再修理。因此进行这项手术时,患者得有一个“临时心脏”,在医学上叫做建立体外循环,这除了需要高超的技术外,对涉及到的心胸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影像科、设备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各科室的配合度和团队协作性要求很高,也是对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考验。为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术前市人医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面协调相关科室,多次召开研讨会,对术中的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之策作详细讨论,给出应对方案。

一切准备就绪,12日上午9点,在40余医护默契的配合下,患者心脏停跳,同一瞬间体外循环成功建立。术中发现患者二尖瓣钙化、增厚,瓣口重度狭窄,面积仅约1平方厘米伴有关闭不全,此外还发现患者左心房内一块2*1厘米大小的血栓,如果脱落势必引起下肢动脉栓塞、肠动脉栓塞甚至脑栓塞,后果严重,术中一并为其置换生物瓣膜,同时完成左心耳切除+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历经了40分钟停跳的心脏随后“砰砰”复跳,所有人悬着的心也平稳落地,手术于12:30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各项生命指标正常。

这场“救心”手术的顺利完成意义重大,是我市完成的首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也标志着市人医在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日后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匡雪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