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这是谭东辰昨天做的冲浪纸飞机,改进了不少。”“翼展再大一点,重心再低一点,翼面平直一点,这次的平衡点找得很棒。”已是夜里11点多了,安徽大学“农民之子”支教队成员仵杨与阜阳市程集镇王湾小学教师魏占东仍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两人就学生制作的“塔吊”“机械狗”“绘画机”“自动浇灌机”讨论着改进意见。这是一段农村小学和大学之间的“科技奇缘”,到今年暑假,这项科普支教实践活动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

促成这段奇缘的不只是安徽大学“农民之子”协会支教队,还有来自阜阳师范大学的“奔御风”支教队和小镇少年计算机教育联盟。陆续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这所仅有249名学生的农村学校,带来了科技创新的劲风。暑期,志愿者们来到学校,和小学生面对面交流;开学过后,交流又转到手机上、电脑上,进行“云辅导”。

从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社团成立,到乐高和竞技类游戏课程;从编程到搭建、从设计到操作,大学生志愿者们设计的课程都与王湾小学的科学课紧密联系,指导小学生们参与各种项目训练和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捧回大大小小的奖状和奖杯,争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据王湾小学校长任丽介绍,学校以前师资有限,“我们很想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是学校的条件受限,科普教育大多围绕如何爱惜粮食、改造农具、变废为宝等手工实践课程开展。大学生志愿团队进驻学校后,带来了无人机、机器人,开设起人工智能与编程课,让农村孩子也有了与科学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了农村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和科研能力。”任丽说。7年前,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因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而和这所小学结缘。没想到,这项科普支教活动并没有因为暑期的结束而结束,反而一直延续下来,参加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即将步入初中生活的六年级学生贾莹告诉记者,自己小学阶段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参加阜阳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多亏了阜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毅恒老师的指导!”贾莹说,真的很感谢王老师和那些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他们不仅教会了自己很多编程知识,还和自己在生活中成了好朋友。

记者 陈婉婉 实习生 吕子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