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的骄阳把大地烤得滚烫。

7月27日,李沧区青峰路社区,一栋陈旧的带有小院的楼前,随着一阵哗啦啦的铁链声响,两扇推拉的铁门被打开了。一名身着红色短袖、黑色带有斑点短裤的老人蹒跚迈出门槛。

住在青峰路社区的居民都知道他们眼前这名头发些许凌乱的老人,就是1年前的7月份在霓虹闪烁的李沧商圈,为瘫痪儿子乞讨羊肉汤的“羊汤奶奶”。


(资料图)

如今,她瘫痪在床的北大硕士儿子已经前往城阳区的一家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75岁的她也在1个月前被相关部门安置到李沧区的一家养老机构食用免费的一日两餐;每逢主要节日,相关部门也会为她送来米面油。古稀之年的她仍期待儿子有朝一日站起来自食其力,为此她每天仍在捡废品赚钱为儿子治病。

“羊汤奶奶”在租住处的院子里

提热水的老人

时过境迁,去年74岁的“羊汤奶奶”今年已75岁。75岁的她,仍租居在青峰路社区。

几乎每个上午8时之后,老人会打开一楼的铁门,带着两个暖瓶到位于社区后的一家店铺打上两壶热水,这两壶热水是老人全天饮水之需。

“那个店铺的老板非常好。”老人说,“我去打热水,老板有时看见,不但不阻止,还冲我笑笑。”

“他们不阻止,我也就习惯了去那里。”老人向半岛全媒体记者补充。

去年7月,“羊汤奶奶”引社会关注

几乎整个夏天,老人总穿着拖鞋。这天的她,穿的是一双黄色的拖鞋,她的两条小腿显得有些消瘦。和去年相比,她的背驼的愈加明显。

沿着社区两栋楼之间的柏油路面北行,一些坐在社区楼下休闲聊天的老人目视着她,她有时也会目视着这些老人。老人们不与她搭话,她也不与这些老人搭话。

去打开水的她,沿着柏油路上了主干道,再从主干道上进入一个小巷子,这里就是老人常来打热水的那个店铺。

和以往一样,老人这天到店铺后将两个热水瓶从一个提兜里取出,然后拧开了锅炉的阀门。滚烫的热水流满两个暖瓶,她盖好了暖瓶木塞,再将两个暖瓶装进提包内,准备回家。

“羊汤奶奶”与同行打招呼

大街上车水马龙,她用力提着她的两暖瓶水,向她租住处走去。

7月27日的李沧,气温超过了33℃,高温加高湿让她的额头渗出了汗水。她没有去擦汗,而是趿拉着拖鞋,穿梭在车流与人流中。

在大街上,她看到了一块硬纸壳,此时的她将手里的两个热水瓶放在地上,她捡起了这块硬纸壳夹在了腋下,之后她提起两个热水瓶继续回家。从大路上,她转身进了租住的那条小巷。她、吃力地提着热水壶,同时用力夹着硬纸壳,生怕掉地上。

那些坐在马扎上在闲聊的老人目击了她出小巷,又目击着她回小巷。小巷里,“羊汤奶奶”的目光不停“漂移”,她希望路上再捡到一些纸壳。但在这个小巷里,她没有再发现新的纸壳。

就这样,她又来到了她的铁门前。她抖动着手,将挂在脖子里的钥匙拽出,打开了那把连接着铁链两头的铁锁。随着铁门的打开,满院子的废品出现在了她和记者的面前。

“羊汤奶奶”收拾捡来的废品

堆满院子的废品

老人开门之后,没有先提水壶,而是先将地上的纸壳扔进院子,再提起水壶进门。进门后的她,又将水壶放在了地上,再顺手用铁链子锁上了铁门。

人在家,又是大白天,为何锁上大门?

老人说,她院子里堆着废品,如果不锁门一些收废品的人会顺手捎走她的废品,铁门锁上会更保险。

老人租住的这个小院被封成了玻璃房,玻璃房显得有些破旧。盛夏,玻璃房的笼罩下,小院闷热异常。因为玻璃房漏雨,小院的角落是湿的。满院子的纸箱等废品就这样堆积在湿热的小院子里。这里,除了纸箱、矿泉水瓶等物,甚至还有砖头、木头梯子以及一些老旧的床单。

随后,她将暖水瓶放进了室内。哪怕是大白天,租住的屋子也显得昏暗阴湿。儿子之前的病床和她的床,仍在狭小的客厅里。

记者在那个狭小的客厅里,不到3分钟时间已经满头大汗。老人见记者不停甩汗,起身关客厅的门,准备打开室内的空调。直到她关门时,记者才发现客厅的门很难关严实。为此,她用一些破布片系在门框上才勉强关紧。关紧门,她手持那个破旧的遥控器打开了客厅墙上的空调。

“这个空调是去年一个收破烂的人来给我安上的。”她说,“人家看我们娘俩可怜。”

这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式壁挂空调,空调很小,外壳严重泛黄。空调打开足足5分钟,但记者和老人没有感受到一点凉气。室内的记者抹着汗,老人也开始抹汗。空调不制冷,或是因机器老化,或是因空调缺氟。无奈的老人又打开了房门,室内仍旧闷热且空气浑浊,阳光房让室内的气体很难流通。

打水1个半小时加之又在室内坐了许久,她顺手端起了桌子上的一个水杯喝了两口水,但这个水杯已经有些日子没有洗刷。

以往,打热水回家的老人,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她或会出门捡废品或在家里整理废品。

“以前,在门口整理,现在挪到了院子里。”她说。

喝了两口水的她,额头上开始冒汗。她走出室内,来到了院子里开始拾掇之前从外面捡回来的纸壳等废品。

除了捡纸壳,她也会捡塑料瓶、酒瓶、钢筋和铁管。只要能卖了赚钱的,有收购的,她都会去捡。

为了给摔伤的儿子治病,去年7月前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捡废品,如今的她仍在捡废品。每过五六天,她会将这些纸壳等废品绑在推车上,推到废品收购处出售。每次,老人能带回二三十块钱来。二三十块钱对她而言,是一笔让她高兴的收入。每当从收购者手里拿过钱,她总是笑呵呵的。

不管进家还是出门,她总会锁上门

难舍康复医院的儿子

7月27日这天堆积的废品,还不足以出售。

“少点了,过几天多了,再去卖。”她说。

去年7月,她在李沧商圈为病榻上的北大硕士儿子要羊汤的经历被媒体传播后,社会曾向老人的儿子和老人发起募捐超过20万元。

“那段时间,也有一些人来看望我们并给我们送来了用的、吃的。”老人说,来青岛伺候病床上的儿子那么多年,她第一次在泪光中看到了儿子脸上少有的笑容,当时的她甚至看到了儿子从病床上爬起来的希望。

她说,儿子高位截瘫,不能照料自己,甚至连筷子都拿不起来。风烛残年的她期待儿子从床上爬起来,哪怕有一天她离世了,也算心安了。

捐款捐物潮过后,相关部门走进了她的租住处,称为她的儿子找到了一个康复医院,但这个康复医院在城阳区。

“康复医院是干什么的,一开始我不知道。”老人说,“当时儿子和我说是给他治病的,我听说给儿子治病,就高兴了。”

当时的老人觉得,只要将儿子的病治好,能自理,哪怕儿子去的地方离自己再远都没有关系。她和儿子商量后,还是按照相关部门的建议,让儿子到城阳的这家康复医院进行治疗。

儿子离开她身边的头几天,她心里像猫抓一样。毕竟,从小养大的儿子,不在身边了。

“晚上有人给他掖被子吗,白天有人喂他吃饭吗?”老人说,她每天在家坐在那里,想着想着就睡着了,醒来看到的是儿子睡过的那张病床。

古稀之年的她撑不住感情的冲击,她要到康复医院看看儿子。于是,她买了一些水果,乘上了从李沧赶往城阳的公交车。一个人乘公交去城阳,她这是第一次。一路上,她不停问公交司机,恐怕坐过了站或提前下车。

从出门到下车,历经两小时,她在康复医院见到了儿子。看着日思夜想的日子,那个高兴劲甭提了。

“医院里干净,有空调,比家里强多了。”老人说,“当时看到儿子那干净的房间像做梦一样。”

离开康复医院前,她嘱咐儿子好好治疗康复,尽早从床上爬起来。她告诫儿子还年轻,还有好多没有去做的事情。

当她蹒跚地走出病房,胸中五味杂陈。

“老人需要这些”

第一次从儿子所在的康复医院回家,年逾古稀的她没有享用社会捐助的善款,她清楚这些善款未来给儿子治病远远不够。她期待北大硕士毕业、1976年出生的儿子康复能自理之后结婚甚至生个孩子。

“人年纪大了图什么,不就是图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嘛。”她说,“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

有时,她走在马路上,看着从身旁或被老人牵着或蹦蹦跳跳的孩子,都会多看上几眼。

“儿子考上北大硕士时,村里的乡亲都羡慕我生养了个好儿子,都羡慕我的命好。”她说,想不到儿子的一起意外,改变了她的余生。

“老来命苦呀,命苦呀。”她边说,边擦着额头的汗水。

身为外地来青人员的她在青岛没有收入来源,唯一能做的就是捡废品。只要不下雨下雪,几乎每个白天,她都会推着她的小车或步行去捡废品。

“羊汤奶奶”事件遍及网络后,社区周边的商户知道了“羊汤奶奶”就住在身边后,有些商户主动来到她家,并将她带到他们的店铺对她说日后店铺的废品、酒瓶都归她;还有一些商户见“羊汤奶奶”推着车子在路上,赶忙跑到店门口招呼她,将店里的废纸箱、纸壳、酒瓶等物主动送给她。

“纸箱子、酒瓶等物,我们没用,但老人需要这些。”一名商户说,“这些(纸箱子、酒瓶)构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青峰路社区旁的一个商户正拆门头重新开店,恰巧看见“羊汤奶奶”在捡废品,主动将门头上拆下的所有铁管和塑料都给了她。

“给了我30多斤铁管。”老人说,“1斤铁管5毛钱,那天这些铁管卖了15元钱。”

“羊汤奶奶”的视频遍及网络的第一个中秋节,当地社区和街道走进了“羊汤奶奶”家,为她和儿子送来了大米、面粉和食油;春节,社区和街道办又为她送来了米面油。

“很感谢社区和街道办,他们没有忘记我这个外来人。”老人说,“尽管生活还是困难,但和之前相比,好多了。”

今年6月上旬,相关部门又敲开了“羊汤奶奶”的家门后,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家附近的一家养老机构愿意为她每日提供午餐和晚餐。

听到这个消息,她高兴得像个孩子。

捡废品卖钱的老人,除了支付每月1500元房租外,她还要吃饭和为儿子治病。有了每天免费的两餐,无疑解决了一项主要开支。

去吃午餐的路上,“羊汤奶奶”用提包遮阳

免费的两餐

时针指到了11时15分,每天中午这个时间,她都会计划前往养老机构吃午饭,27日的中午也不例外。出门前,她特意带上了三个瓣蒜和一个塑料饭盒。

“平时捡废品,卫生差,容易生病。”她说,“带蒜瓣吃饭消毒。”

她仍旧穿着拖鞋出门,她走到院子里打开了铁链上的门锁,出门后又锁上了铁链。她驼着背,穿过居住的巷子,向李村商圈旁边的一条大道走去。

正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她下意识地将那个装有饭盒的提包放在头顶上遮挡太阳。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一名收废品的同行见她走来,冲她笑笑,她向这个同行挥手打了个招呼,之后笑着离开了。

“捡废品,经常和他们碰到一块,他们见我年龄大了,不会和我抢。”她说。

她的身旁,行人接踵,在这里住久了,这里的人有她认识的,也有认识她的。

从家到养老机构,仅有10分钟的路程。当她赶到这家养老机构时,正赶上中午吃芹菜肉馅的大包子。

“羊汤奶奶”正在养老机构享用午餐

“老板,我来了。”她走进餐厅,向餐厅负责人打了个招呼,餐厅负责人也向她挥了挥手,之后她乐呵呵走进了餐厅的洗手间,将洗手液按在手心,使劲搓洗着手上的灰,并特意将指甲中的灰抠洗干净。她走出卫生间,坐在了以往就餐的餐桌旁。

“老板很好,态度很好,做的饭也好吃。”她特意向记者夸赞眼前的餐厅“老板”。

随后,老板用她的专用杯子给她倒了热水并端到她跟前。随后,一个餐盘端上了餐桌,餐盘里盛着7个大包子、一些花生米和一些小咸菜,同时还有一碗八宝粥。

坐在空调房里,她边咀嚼着包子边喝八宝粥,还不时将带来的蒜瓣送进嘴里。

这顿饭她吃了足足15分钟,15分钟4个包子下肚。就在她喝温水的工夫,餐厅的大厨又为她端来了一盘包子,这盘包子不是她中午吃的,而是她的晚餐。大厨将包子倒进了方便袋里。

“我们让老人下午来餐厅吃,她说来回跑太费事,中午一起将晚饭带回去。”大厨告诉记者。

此时,老人的脸庞乐开了花。

“羊汤奶奶”提着包子,步履蹒跚的迈出这家养老机构,此时的她惦念着远在城阳的儿子。

“儿子要是天天有肉包子吃就好了。”她说,“过个两三天我去城阳看儿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