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种类繁多,受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形成了自成风格的民俗事象。在潮阳区贵屿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街路棚,就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堪称“中华民俗文化一绝”。

贵屿街路棚由来已久。

据载:明朝中叶,中国北方屡受外族侵犯,潮汕一带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以平安。为了祈求永远和平,当地居民便为唐代因抵御安史之乱而殉难的英雄张巡、许远修建庙宇,名为“双忠公祠”,并把农历二月(定月不定日,视其每年的历法而定日)定为纪念“二公”的日子,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


(资料图片)

至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官至南京户科给事中和进士及第的贵屿人陈江(南科)、陈洸(北科)兄弟告老还乡后,倡导模仿苏州庙会的格局,在纪念“双忠公”活动期间同时举办以怀念、赞颂张巡、许远为内容的书画展览。展品悬挂沿街店前,街道两端搭起牌楼,为使展品不受日晒雨淋,沿街露天处用白布搭棚遮挡,俗称“街路棚”。

广场式的书画艺术布展是贵屿街路棚的重头戏。

在每年农历二月,绵延1.8公里的贵屿繁华长街便会搭起临时木棚,离地面约2米高,在规格统一的木框悬挂书画艺术品。在众多的展品中,既有古今名家的书画,又有当代伟人的题词,还有摄影、剪纸、邮票、钱币、(报纸)报头、雕刻、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历代曾展出著名书画家李子长的活画,还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禇遂良、郑板桥等书画。晚清时各商号更不惜重金购买流失各地的先贤手迹,以参展竟相炫耀。

近年来又有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捐赠作品参展,风采各异,争奇斗艳。书画展出时间为三天三夜,24小时开放,可供自由观赏。

原汁原味的潮汕传统游艺项目也是贵屿街路棚举办期间的一大盛事。

在迎神送神时,各村(居)组织潮乐社、英歌队、大小锣鼓队、笛套音乐队、标旗、挑花篮等表演队穿街过巷进行表演。

英歌队表演时气势如虹的呐喊声,小木棍的敲击声,此起彼伏,让人心情无比振奋。彩旗队里,那些身穿旗袍,浓妆艳抹的漂亮姑娘,两人一组抬着潮式手工刺绣的精美大旗,真是婀娜多姿。八音的鼓乐队,敲锣的,打鼓的,吹笛的,弹琵琶的,古琴的,这些美妙动听的潮乐,实在令人如痴如醉。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现之时,在街头,在大树下,只要有比较宽一点的场地,总能看到或是本地的鼓乐爱好者在吹拉弹唱,或是专业的潮剧团在一本正经地演出。那起伏跌宕的潮剧情节,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令他们聚精会神。

新中国成立后,贵屿街路棚民俗活动因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原因而停办。1989年,在各级部门关心支持以及海内外乡亲共同努力下,街路棚民俗活动得以恢复,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1999年起,增扩布展范围及游艺活动,内容进一步创新。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曾以“中华一绝”专题推介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

如今,历经近500年的传承沿革,浸泡着浓郁潮汕韵味的贵屿街路棚民俗文化,正焕发着无穷的魅力。贵屿人借助街路棚民俗文化活动,接受鲜活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使该民俗更具鲜明的特色和风采。每年一到农历二月,街路棚民俗活动举办之时,总有数以万计的当地群众和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争相一堵奇观,享受精神上的盛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