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资料图】

2016年就是我重生的一年,这一年有一句话和一个词深深地影响了我。那就是这句话和

2016年的8月14号,我第1次在微信公众号写文章。到今天刚刚好公开写作满7年。学生时代,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那个时候我总以为写不好是因为不懂作文技巧。

直到2016年,我才明白写不出来,不是写的问题。而是读得太少。写是输出,读是输入。脑袋里没货,自然无话可说。

明白这些事,已经是2016年的事了,这一年我已经大学毕业十几年了。可见,我错过了多少。

现在我明白了,写作不仅能够锻炼文字表达能力,还能训练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力,能帮助我们记录生活的经历,还能帮我觉察是不是做事或者信息输入太少。

当然,写作还能让他人有机会通过文字了解我们。每一次写作花费的时间,都会凝结成文字,别人可以反复多次阅读,而我们实现一次时间卖多次。

写作还让我明白我们做人做事,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独立思考和做自己太重要了……写作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几年时间的公开写作不仅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还通过这些文章吸引了2000多个粉丝的关注我的公众号。

(公众号关注人数)

有一些经常互动的粉丝已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在七年前是不敢想象的。现在写作和记录,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了。如今,在我的印象笔记里,保存了我的学习日记、工作要事、金句灵感、投资笔记、家庭要事、兴趣爱好、甚至各种物品的说明书……

一句话,写作让我有机会向内提升自己,向外展示自己的价值。写作能帮助我们记录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东西、看过的世界和思考过的点滴……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习惯。下一个七年,我愿意用写作,写更多有价值的文字,记录一切有意义的事,展示自己更多的价值,交更多同频共振的朋友。

如果说写作带给了我很多内在的收获,那么持续行动,则给了我太多外在的收获。

7年前,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单位、家庭,十几年如一日,两点一线。嘴上说喜欢学习和读书,实际上一年读不了两本书。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积累的意义。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做过有积累的事。

2016年因为《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明白了积累的意义。开始疯狂的做各种有积累的事。这几年做过很多连续不间断行动的事。比如连续100天朗读英语、连续100天每天跑5公里、连续100天日更公众号、连续100天拍照记录我的天空、连续100天听写新感念……

(曾经在喜马拉雅的英语朗读)

为什么要连续不间断地做事?一开始是从来没有连续不间断做过事,想挑战自己。后来是慢慢体会到了连续不间断做事带来的复利效应。

渐渐地我尝到了甜头,连续不简单做有复利的事,就是在积累。再后来,是发现很多技能和能力都是长期不间断地刻意练习才获得的。到了这个阶段,连续不间断做事已经不是挑战,而是乐在其中了。

在连续不间断做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复利的本质。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产生结果B,结果B又会反过来强化A。只要符合这个规律的正向的事,就值得我们去做。

读书、运动、读英语、写作、早起……这些都满足这样的规律,都是有复利的事,去做就对了。再后来,我发现复利最怕大幅度回撤。

联系到连续不间断行动中,就是不能大幅度退步。一旦中断,往往要先找回中断前的感觉,才能重新上路。而连续不间断行动,就能很好的保证不退步。这些发现,都坚定了我连续做事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如果我想学某个技能,或者想养成某个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连续不间断地做事。现在我也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连续不间断做事,那就是把每天的行动量降低,降低到不可能放弃的程度,也就是用微习惯启动一个行动。

这几年,连续不间断做事帮助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也帮助我提升了好几项新技能。想让自己变好,连续不间断做一件有复利的事,就对了。通过这一招,这些年我的确在很多方面提升了个人竞争力。

很多人都知道木桶定律,说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短板的长短决定。而当我明白了多维度竞争后,我再也没想过去补短板。

对于组织来说,哪个人短,换个人就好了。对于个人,发挥长处才是正解。一个人如果有一个专长,同时又有其他技能,那么这个人往往被别人暗暗竖大拇指。

用李笑来的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的话说: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没有人是平面的,更不可能是一根线,大家都是立体的,多维度竞争给了个人更多机会。

7年前, 除了盖房子和装修,其他我啥也不会。而现在,项目管理是我的本职工作,除了工作本身。

(部分半马和全马完赛奖牌)

我还懂一点点跑步,我跑了十几个马拉松,全马最好成绩在4小时内;

我还懂一点点写作,我知道一些写作的好处、懂得写作如何入门、如何长期写下去、写什么;

我还懂一点点英语,在读了很多英语学习的书籍后,我弄懂了语言学习的逻辑,帮助孩子找到了英语学习的方法,自己也通过上千天的连续学习,听力和阅读都有了很大进步;

我还懂一点点理财投资,通过这几年的积累和锻炼,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财投资体系……

这些能力每一个都很重要,虽然每一个都没有到拔尖的级别。但每一种都会一些,综合在一个人身上,就不一样了。

这些技能或能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排列组合,影响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为自己的能力加持加分。

多维度竞争,其实来自不断的学习,而我的确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谈到学习,你也许很难相信。学生时代的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学习的乐趣。是的,你没看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学习的乐趣。因为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学习的方法,那个时候我的学习很痛苦。

而那个时候的我,根本没有想过学习方法,难怪进步很缓慢。

过去的这7年,通过阅读、与人交流、参加各种社群,在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方法上,我的确进步了很多。首先是对学习的认知。达克效应告诉我,一个无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

相反一个认知不断提升的人,他的认知越多,越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不学习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懂的很有限的。更不知道学习也有几个层次:

有老师手把手教是最低层次的学习能力;

没老师教靠自学是第二层次的学习能力;

连资料都没有也没有人可以请教的学习是最高级的学习能力。

除了学习层次,学习方法也有很多。

最简单的是阅读和与人交流,书是静止的人,人是活着的书。

用自己的话复述学到的东西也是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叫费曼学习法。

我们还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来学习技能,运动员的很多动作都是刻意练习来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分解大动作为若干小动作来学习某个技能,有一次我为了学习一个魔术手法,我把老师的视频慢放慢放再慢放,直到最后我通过慢动作看清了他一气呵成的一个动作由好几个小动作组成的,于是我分开反复练习那几个小动作,最后再把几个小动作连起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反思复盘的方法来迭代自己的学习成果。

或者请一个教练,以另一个视角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给我们及时反馈,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结果一定会向着我们的设想靠近。

一旦找到学习方法,剩下的就是堆时间了。也因此,我特别喜欢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可汗的一句话:

Youcanlearneverything.

找到学习方法,浇灌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就能学会自己想学的各种技能。

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自己的价值在提升。工作中的价值会在管理能力上体现。

生活中的价值则是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体现的。这七年我从零开始学习理财和投资知识,一步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财务体系。2016年那个时候我外派在合肥工作。

那个时候有两个房子在还房贷,还有车贷。每个月的经济压力非常大。那个时候理财知识趋近于零,月月光。

一度陷入财务危机。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习理财知识,后来学习投资知识。

现在我明白了理财和投资是两码事,理财是如何分配自己的资金。投资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是两个不同的能力。

现在我的资金分为几个账户,有生活开销的账户、有保底收益的账户,也有长期投资风险稍大的账户。

而在投资方面,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习投资。投资能力在慢慢提升,这几年的股票收益情况,恰好对应了投资能力。

2017~2022年6年时间的年累计收益率是这样的:

2017年,-29.96%;

2018年,-37.75%;

2019年,42.87%;

2020年,67.86%;

2021年,-0.87%;

2022年,19.8%;

2023年截止今天,4.05%;

(2017、2022年的收益数据)

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出,最初两年入市时亏了很多。

但好在那个时候本金不是很多,所以亏损的绝对值并不多。

但那些亏损的经验却是值钱的。经历了这些之后,我越来越觉得理财和投资都要乘早。不是说赚不到认知意外的钱,而是认知不够,当资金多的时候,一个低级错误就能亏掉很多本金。

而有些经验,在资金很少的时候,就能通过一些错误获得经验。

为了提高投资能力,读了几十本理财投的书。

理财投资有很多值得展开说的话题,这里不展开了。

我只想说,投资最终是认知的变现。不在这里变现,就在那里变现。

并且投资的回报不是投出来的,而是计算出来的。

好比我正在做一个非常长远的游戏,那就是:每年定投5万元,每年年化收益目标15%,这个游戏我打算玩40年。

因为按照这样的投入和收益,40年后这些200万元的本金,经过复利增长后会变成1亿元。

你看,这个财富就是计算出来的,不是赚来的。因为,只要努力做到这个收益,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拿到。

每年定投5万元不难,40年的时间也应该可以达成,最难的其实是年化收益15%,这也是我目前在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这个游戏,我已经开始第四个年头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也渐渐明白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包括选择标的、估值、止盈止损、设定安全边际等等。

在这过程中,我也在渐渐完善人生的财务体系,它们由三份收入构成。这三份收入由工作收入、兴趣收入和投资收入构成。

工作收入是大多数人的主业收入,这份收入靠出售时间换钱,一份时间卖一次,加法级的收入体系;

兴趣收入是多数人不敢奢望的副业收入,这份收入靠作品换钱,一份时间卖多次,乘法级的收入体系;

投资收入是用资金来赚钱的收入,这份收入看起来是钱生钱,实际上是用智慧和时间赚钱。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指数增长的收入体系。

这三份收入都能找到一定的方法实现百万级的年收入。

工作收入,需要提升管理能力,依靠个人的综合能力,实现职级的晋升来获得薪酬与能力的匹配,通常情况达到区域层级的高层管理者就能实现百万级的收入。

兴趣收入,靠作品或服务,销售给更多铁杆用户,实现可期望的高回报。这里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凯文凯利的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每个粉丝每年在你产品或服务上消费1000元,就是百万级的收入。

最后一个投资收入最难,但最值得去践行。因为它能真正通过资本来为自己服务,真正实现财富以指数增长的收入。

让人真正从赚钱这件事中脱离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自由。百万级的收入,需要本金和投资知识的积累。

三份收入构想和每年定投5万元,年化收益率15%,坚持40年,这两件事就是我往后余生的财务体系。这两个框架是这几年一点点建立起来并逐渐清晰的,而这些在七年前完全不敢想象的。

如果你看到这里,别羡慕,更不要拿自己跟我作对比。因为跟自己比才更有意义。

七、向他人学跟自己比

“向他人学,跟自己比”这八个字是我跑马拉松的时候感悟到的。现在我经常用这八个字来做心理按摩。

先说说向他人学。

跑马拉松的时候,我经常会在途中找一个跑姿很标准,节奏很稳,配速略快的跑者,跟着他。后来我把这个动作抽象成向他人学。

如果我一直跟着他跑,那么我只能在他身后达到终点。而如果我想超过他,那么我必须做一点点与他不同的事。

比如加大一点步幅,加快一点步频,从他身旁经过(也就是换个赛道)。这个觉察告诉我,只是盲目地学习他人,不去思考,你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这就是“向他人学”。

那么“跟自己比”又是什么意思呢?

每次我去参加马拉松,我都发现,我不会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也不会是跑在最后的那个。我发现不论是出发的时候,还是途中跑的时候。

在我前面的人总是有无穷多个,在我后面的也是无穷多个。这就好比,比我厉害的人很多,不如我的人也很多。

于是,我在想,如果一个跑者能力很强拿到了第一,这很牛了。但换个赛场还能拿第一吗?参加全国比赛呢?去奥运会呢?即使奥运会也拿了冠军,甚至破了记录。

但如果他不能超越自己,那么最终一定还是会被他人超越。于是,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真正有意义的是跟自己比。

只有一次次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才是更有意义的。跑步如此,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出生不同,资源不同,能力不同,身处的环境也不同。

跟别人比,越比越焦虑,越比越来气。但跟自己比,将不再焦虑;跟自己比,越比越从容。

“向他人学”能够博采众长,“跟自己比”能够认清现实,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看到自己在进步。一个愿意学习,又在不断进步的自己,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向他人学,跟自己比”的由来和意义。

(2016年&2018年)

七年转瞬即逝,七年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一事无成。以前有很多个七年,仅仅是多了一些年岁,多了一些所谓的人生经验。但过去的这7年,真的可以用一辈子来形容。因为这七年,我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成长的力量和积累的力量。我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七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变得更加有耐心,如今的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今的我也知道自己未来能得到什么。

写到这里,我想起电视剧《天道》里的一句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它的意思是:大自然是由规律在推动的,按照规律做事的人就是神,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一定会到来。

七年就是一辈子,下一个新的一辈子开始了。我相信,这一辈子会更值得期待,也会更精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