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冷湿敷)或酒精浴,均不能降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点,对 冷却身体。 显然,这样做违背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 专家指出,当身体对感染做出反应时,下丘脑会使体温升高到高于正常水平。 在体温较高的状态下,身体的防御系统会击退感染并与之抗争。 在这种状态下,物理降温大多是无效的。 物理降温虽然暂时有效,但下丘脑的体温设定点仍处于高热状态,因此会在暂时降温后引起全身各种不适。 例如,冰敷(冷湿敷)引起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寒战、颤抖,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疾病(如肺炎等); 患有此病的人身体抵抗力弱,不宜物理降温。 此外,老年人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较大。 反复使用酒精搓澡也可通过人体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

临床上,对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腋温测得39℃以上)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目前提倡药物是降温的首选,因为只有退热 可以使用药物来降低温度。 下丘脑调温点达到降温目的是一种符合热调节生理机制的有效降温措施。 并且不应使用物理冷却。 专家推荐扑热息痛(代表药物为泰诺口服液)作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的首选药物,其次是布洛芬(代表药物为美林口服液)等药物。 但物理降温(温水浴为佳)仅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各种原因引起超高热(>41℃)时,常需退热药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它是无效的。 采取物理措施可使体温迅速降低1~2℃,但仍不宜使用酒精搓澡。 此时首先进行物理降温,可以防止超高温对人脑的损伤,为去医院争取时间;

(2)中暑。 此时洗个热水澡,有助于退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