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时期,泉州曾是丝绸之路的集散地,贸易活动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德济门遗址、“福船”、丝路主题百米长卷……都在讲述着古泉州的丝路故事。

如今,泉州正在以全新面貌书写着“海丝”名城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德济门遗址 见证“海丝”起点


【资料图】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上的德济门遗址,建成于南宋时期,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上世纪中期。8月13日下午,在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带领下,“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采访团记者来此探访。

“这里是泉州古城的南门,宋元时期来往泉州经商的商人,都要途经此地,因此这里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见证。”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黄烨,边说边指着遗址内石头上的条条痕迹,虽然距今已700多年,仍能看到当年马车经过时留下的车辙。

德济门遗址濒临晋江,当年海外舶来货和国内外销产品大多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是泉州城南的重要通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济门附近大部分城垣被拆。1948年德济门城楼毁于大火。2001年经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如今遗址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由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砌筑而成,是我国目前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

百米长卷绘“海丝”

在长9米有余、宽2米多的巨幅画卷上,1388个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中有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有兑换货币的外来商客,还有沿街叫卖的本地商贩。正如这幅画的名字《世界商埠》,宋元时期泉州港口商贸繁荣的景象,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卷之上。

泉州市赛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静华说,这套长卷共分10个主题14幅画作,通过“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再现宋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海洋和平贸易”“多元文化和平共处”这一遗产的历史价值,展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主题。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共有三大团队,仅历史专家团队就有十几位,他们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把史实做成文本大纲和细纲,一起来完成一套文字脚本。”吴静华说,完成之后,再把历史脚本移交到艺术专家团队,他们根据史实资料去创作、设计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将作为底稿供唐卡画师使用。《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中的每幅画作,从查阅历史文献到绘画完成,花费了两年半时间。

吴静华指着身后名为《世界商埠》的画作向记者介绍,这幅画是反映当时泉州各国商人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里面共有1388个人物,堪称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画中的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官员们在此迎来送往各国商人;身穿波斯服饰的人在交易香料;外来客商挑选本地瓷器……吴静华说,图上的每一个场景,都能反映出宋元时期各国商人齐聚到此的繁荣景象。

一艘“福船”串起泉州海洋商贸史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有记载的实现通商贸易国家达100多个,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成为泉州连接世界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不少船舶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如今它们的模型展出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

说起泉州海外交通史,就不得不提“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的优秀代表。

如今,一艘1∶1复原的明代福船,静静漂浮在泉州市泉港区的锦绣湖上,这艘福船长30米,深2.15米,构造独特,“黑舶五青案”的船型,是“水密隔舱”福船典型代表。全船首尾依次排列头禁、假肚、五肚等,船上则设置“十二生肖”,暗示标记于整船的不同位置,喻称为鼠桥、牛栏等。

这艘福船的主人林配宗说,这艘福船是他2020年个人出资400多万元,按1∶1比例复制的明代福船。他造这艘船的最初目的,就是想向更多人展示大型福船的壮观,传承造船技术,让大家直观感受福船文化魅力。如今,这艘船作为景观船,已成为泉港的新名片,让更多人了解福船文化。 

本报记者 白圩珑 

推荐内容